在新加坡地铁站,乘客等待无障碍电梯。 资料图片
在英国伦敦地铁站中,工作人员引导视障人士。 资料图片
在德国多特蒙德,一名坐轮椅的乘客正搭乘火车。 影像中国
位于法国奥弗涅―罗讷―阿尔卑斯大区的无障碍停车位。 影像中国
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,让残疾人、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加舒适地出行、生活,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。
一些国家通过制定政[文]策法规,不断在城市[章]发展中实施无障碍设[来]施建设和改造、普及[自]平等包容的观念,为[知]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[嘛]有人更好融入社会生[答]活创造条件。
英国―― [案]; [网]160; [文]; [章]160; [来]; [自]160;
为残疾人出行提供必[知]要便利设施
本报记者 [嘛]; 邢&[答]#160;[案]0;雪
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[网],时常可见坐轮椅或[文]者手持盲杖独立出行[章]的残疾人。让他们顺[来]利走出家门的,不仅[自]有社会的支持和包容[知],还有成熟而多样的[嘛]无障碍设施。
在伦敦街道或公交车[答]上,常见到标识牌上[案]写着“不是所有的残[网]疾都可见”,以此提[文]醒人们,给身边的残[章]疾人多一些理解与关[来]怀。据统计,英国有[自]1410万残疾人口[知],其中超过九成残疾[嘛]不明显。因此,在最[答]大程度上提供公共无[案]障碍设施成为保障残[网]疾人独立有尊严出行[文]的重要举措。
英国塞奇旅行社的创[章]始人约翰・塞奇是一[来]位脊柱损伤的残疾人[自]。20年来,他曾1[知]6次坐轮椅游览了1[嘛]40多个欧洲城市,[答]在他看来,伦敦的无[案]障碍设施建设越来越[网]完善,“乘坐轮椅游[文]览伦敦很容易,因为[章]每辆出租车和几乎所[来]有公共汽车都有轮椅[自]坡道,旅游景点的大[知]多建筑也进行了无障[嘛]碍改造,以方便轮椅[答]的出入”。
正如塞奇所说,伦敦[案]出租车可以使用轮椅[网],其中许多提供轮椅[文]坡道、旋转座椅以及[章]感应装置和对讲系统[来],导盲犬同样可以上[自]车。除此之外,伦敦[知]700多条公交车线[嘛]路几乎都配有无障碍[答]设施,这些无障碍设[案]施包括轮椅坡道、轮[网]椅专用位置、为听障[文]人士设计的电子显示[章]屏报站服务、针对视[来]障人士的语音提示、[自]下车按钮上的盲文等[知]。伦敦泰晤士河上的[嘛]水上巴士、阿联酋航[答]空空中缆车等也都为[案]轮椅使用者提供了无[网]台阶的坡道。所有马[文]路路口都有坡道、盲[章]道及红绿灯提示音,[来]大英博物馆等景点还[自]提供盲文导览图、语[知]音讲解等。
除硬件设施,英国还[嘛]注重对交通运输部门[答]的工作人员进行无障[案]碍培训,以便为残疾[网]人提供及时专业的帮[文]助。为了能更好地为[章]残疾人提供服务,2[来]020年,英国所有[自]火车运营商和铁路网[知]都加入了一项名为“[嘛]向日葵计划”的项目[答]。这个项目中,有隐[案]形残疾的人可以佩戴[网]印有向日葵图案的挂[文]绳和卡片。如此一来[章],在公共交通上,工[来]作人员和其他乘客可[自]以注意到这个群体,[知]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时[嘛]间、理解和帮助。残[答]疾博主克洛伊・戴尔[案]经常使用向日葵挂绳[网],她说:“尽管我身[文]体有残疾,视力也有[章]障碍,但如果我把拐[来]杖收起来,坐在椅子[自]上,别人很容易把我[知]当成一个没有残疾的[嘛]年轻女性。有了向日[答]葵挂绳,我就不用再[案]担心被别人误会坐了[网]残疾人座位。”
英国于1995年颁[文]布反残疾歧视法,要[章]求所有新的公共交通[来]工具都必须为残疾人[自]提供必要便利设施。[知]为此,英国交通部为[嘛]驾驶员和车辆标准局[答]提供了一项专项资金[案],以落实法规中的相[网]关要求。任何违反规[文]定的车辆将受到处罚[章]。到2025年,英[来]国铁路运输集团还将[自]引入8000节无障[知]碍列车车厢,并投资[嘛]改善车站的无障碍设[答]施。
在英国的残疾人中有[案]一半为65岁以上老[网]人。随着人们寿命的[文]延长以及医疗保健治[章]疗技术的进步,英国[来]的残疾人口数量还在[自]继续上升。针对残疾[知]人的无障碍设施与服[嘛]务,在一定程度上也[答]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[案]举措。英国利兹大学[网]残疾人研究中心此前[文]发布简报称,国家残[章]疾战略不仅是“为残[来]疾人服务”,也是为[自]了建立一个更平等、[知]更容易获得和更具包[嘛]容性的社会,让每个[答]人都受益。去年7月[案],英国正式发布国家[网]残疾人战略,提出了[文]改善残疾人日常生活[章]的愿景,旨在确保残[来]疾不会成为人们过上[自]充实、独立生活的障[知]碍,残疾人同样可以[嘛]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[答]。
德国―― [案];
在衣食住行多方面体[网]现成果
本报记者 [文]; 张慧[章]中
在德国各地,公交车[来]进站时向路边一侧倾[自]斜,是人们已司空见[知]惯的场景。公交车上[嘛]均安装特殊气囊装置[答],车门口设有可折叠[案]板。折叠板打开,与[网]路面之间形成一个坡[文]道,乘轮椅的残疾人[章]、腿脚不便的老年人[来]或推着婴儿车的人,[自]可以免去登阶梯的麻[知]烦,直接推动轮椅或[嘛]迈步上车。
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[答]2020年的统计,[案]截至2019年,全[网]德有790万严重残[文]障人士。另据欧盟统[章]计局的数据,202[来]0年,德国65岁及[自]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占[知]全国总人口的21.[嘛]8%。因此,德国各[答]地对无障碍城市建设[案]一直较为重视,各州[网]也有着相关法律政策[文]。
“为每一个人建设”[章]的理念贯穿于德国无[来]障碍城市建设之中,[自]旨在通过对公共空间[知]和建筑进行设计和改[嘛]造,让包括残疾人、[答]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[案]内的每一个人感到安[网]全和舒适。
1992年,柏林市[文]政府开始对无障碍城[章]市建设展开规划,提[来]出“为所有人而设计[自]”的口号,把人作为[知]城市建设的“标尺”[嘛]。1994年,德国[答]联邦议会通过对《基[案]本法》的修改,明确[网]歧视和疏远残疾人,[文]以及歧视残疾人的日[章]常生活条件,不能被[来]社会接受。柏林随后[自]通过了权利平等法,[知]成为第一个对此作出[嘛]响应的联邦州,并于[答]1996年将最初的[案]无障碍城市基本建设[网]目标写入《满足残疾[文]人需求的柏林改造指[章]南》中,在德国的无[来]障碍城市建设中较早[自]迈出步伐。
近年来,柏林逐步完[知]善有关无障碍城市建[嘛]设的法律,对无障碍[答]设施建设标准作出细[案]致规定。2006年[网],柏林建筑条例修正[文]案正式生效,要求在[章]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建[来]设中,必须满足残疾[自]人、老年人和儿童等[知]群体的基本需求,如[嘛]建筑物中至少有一部[答]电梯适用于婴儿车、[案]轮椅、担架的使用,[网]建筑物须为行动不便[文]及轮椅使用者提供靠[章]近路边的安全专用停[来]车空间等。
柏林的法律同时对无[自]障碍城市建设的诸多[知]细节作出规定,如公[嘛]共道路的盲道,配备[答]声学和触觉功能的交[案]通灯设计,路面垃圾[网]桶、自行车架、电话[文]亭等设施应放的位置[章]等。生活在柏林的人[来]们能够在衣食住行各[自]方面感受到无障碍城[知]市建设的成果,柏林[嘛]也因此于2013年[答]获得了由欧盟颁发的[案]无障碍城市奖。以公[网]共交通为例,在柏林[文]173个地铁站中,[章]75%配备了无障碍[来]电梯,70%配备盲[自]人引导系统;803[知]个有轨电车车站中,[嘛]超过530个设计改[答]造为无障碍车站。从[案]2020年起,柏林[网]公共交通公司开始在[文]该市6500个公交[章]车站测试建设比马路[来]高22厘米的人行路[自]面,比之前提高6厘[知]米,这意味着未来乘[嘛]坐轮椅的乘客不必使[答]用车门处的折叠板,[案]也可以直接上车。
除完善无障碍设施外[网],柏林市政府通过网[文]络详细分享相关设施[章]信息。柏林旅游会议[来]局官网上发布了无障[自]碍旅馆、餐厅、商场[知]、博物馆、公园等各[嘛]方面资讯,游客可以[答]查询面向乘坐轮椅的[案]游客、残疾人、老人[网]和带婴儿出游的家庭[文]等不同群体的服务信[章]息。此外,游客还可[来]以通过网站和手机应[自]用程序查询无障碍洗[知]手间、电梯、停车场[嘛]等信息,方便快捷。[答]
新加坡――[案]0; &[网]#160;[文]0; &[章]#160;[来]0;
持续改善公共空间无[自]障碍环境
本报记者 [知]; 刘&[嘛]#160;[答]0;慧
从去年起,新加坡陆[案]路交通管理局投入3[网]900万新元(1新[文]元约合4.67元人[章]民币),对当地36[来]0个巴士站进行无障[自]碍改造。改造工程包[知]括移除站台台阶、调[嘛]整路缘高度、改善照[答]明设施等,同时为年[案]长和坐轮椅的通勤者[网]增加座位和空间。全[文]部工程预计2025[章]年完成。
当地居民李群的膝盖[来]不好,平时使用电动[自]助行车代步,他说:[知]“我已经使用助行车[嘛]超过两年,平时从蔡[答]厝港到义顺看望孙子[案],全程乘坐地铁转巴[网]士都没问题。”
新加坡政府去年宣布[文]打造无障碍城市网络[章]计划,将与私营部门[来]和社区合作,改善公[自]共空间的无障碍环境[知]。具体措施包括设立[嘛]更清晰的路标、确定[答]需要增建无障碍设施[案]的地点、提高公众对[网]残疾人需求的认识,[文]鼓励公众必要时互相[章]帮助。
近年来,新加坡在对[来]交通设施、建筑物、[自]公园、博物馆、体育[知]设施等公共场所的建[嘛]设和改造中越来越融[答]入无障碍包容性理念[案],努力满足残疾人、[网]老年人、带小孩家庭[文]等群体的需求。比如[章],新加坡98%的巴[来]士站和所有的地铁站[自]经过无障碍设计,地[知]铁和站台之间使用橡[嘛]胶填缝剂,方便坐轮[答]椅、使用代步工具、[案]推婴儿车人士上下车[网]。地铁和巴士上设有[文]专门停放轮椅、代步[章]工具、婴儿车的公共[来]空间。
地铁站和公共汽车站[自]还专门为行动不便人[知]群设置特殊检票口。[嘛]很多地铁站楼梯、坡[答]道的扶手上以及公共[案]厕所的标牌上都印有[网]盲文。一些地铁站的[文]乘客服务中心安装了[章]听力增强系统,为视[来]力和听力障碍者提供[自]帮助。新加坡200[知]8年以后修建的出租[嘛]车站都经过无障碍设[答]计,政府计划对所有[案]出租车站进行无障碍[网]改造。交通信号灯转[文]换时也会发出声响,[章]提示盲人何时过马路[来]。
早在1990年,新[自]加坡就推出《无障碍[知]通行准则》,指导开[嘛]发商、建筑师在建筑[答]项目中规划设计满足[案]老年人和残疾人特殊[网]需求的设施。在随后[文]的几十年中,该准则[章]不断更新,为建设更[来]具包容性的建筑环境[自]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根[知]据该准则,新建或者[嘛]大规模翻修的建筑工[答]程,包括医院、交通[案]枢纽等,必须确保建[网]造适合年长者、行动[文]不便者使用的无障碍[章]设施。
2006年,新加坡[来]出台《无障碍总体规[自]划》,在市场、购物[知]中心、社区活动中心[嘛]、医院、地铁站等公[答]共建筑里建设或升级[案]无障碍设施。为鼓励[网]私营建筑业主把无障[文]碍设施纳入改建及扩[章]建工程中,新加坡建[来]设局专门设立无障碍[自]建设基金,迄今已支[知]持约150家购物中[嘛]心、酒店等增设无障[答]碍设施。
为了提升老年人和残[案]疾人等人群的出行便[网]利度,新加坡也注重[文]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[章]用。新加坡陆路交通[来]管理局和协助残障者[自]自立局合作推出手机[知]应用程序,视听障碍[嘛]者和轮椅使用者下载[答]该应用程序即可实时[案]查询巴士等候时间、[网]即将到站的巴士是否[文]有足够的轮椅空间等[章]信息,并可提交搭车[来]需求。该应用程序也[自]会向相关巴士司机发[知]出提醒,通知前方站[嘛]点有残疾人,需要及[答]时给予协助。
版式设计:蔡华伟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2年04月12日 18 版)